(一)以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为前提,以朴素唯物观的哲学思想为指导。
(二)中医、中兽医学说基础是阴阳平衡,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生相克等。
dig
(三)将人体分为由脏腑、经络和气血三者构成。
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。
脏腑——五脏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六腑即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和三焦(上、中、下);
经络——由经脉、络脉、内属脏腑部分和外连体表部分四部分组成;
气血——分气和血。
气——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,包括元气、宗气、营气和卫气四种;
血——含营气和津液,是二者的红色混合物。
(四)人体发病的原因是六邪所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。
六邪——即六种致病因素分别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(热);
(五)所使用的药物——主要是本草。
本草——有四气、五味、升降浮沉与归经和毒性属性。
四气(又称四性)——即寒、凉、湿、热;
五味——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;
升降浮沉——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势(相对疾病而言);
归经——中药进入体内后的作用部位(五脏、六腑);
毒性——即无毒、小毒、有毒、大毒、剧毒;
配伍禁忌——七情、十八反、十九畏。
七情——单行、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、相反。
十八反——乌头反贝母、瓜蒌、半夏、白蔹、白及;甘草反甘遂、大戟、海藻、芫花;藜芦反人参、沙参、丹参、玄参、细辛、芍药。
十九畏——硫磺畏朴硝,水银畏砒霜,狼毒畏密陀僧,巴豆畏牵牛子,丁香畏郁金,川乌、草乌畏犀角,牙硝畏荆三棱,官桂畏赤石脂,人参畏五灵脂。
中药、中兽药主要分为13类:
1、解表药——辛温解表(麻黄、桂枝、紫苏等)和辛凉解表(薄菏、菊花、柴胡等)。
2、清热药——泻火(石膏、知母、栀子等)、燥湿(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等)、凉血(生地、玄参等)、解毒(金银花、连翘等)。
3、泻下药——攻下(大黄、芒硝等)、润下(蜂蜜、食油等)。
4、消导药——神曲、山楂等。
5、止咳化痰平喘药——温化寒痰药(半夏、天南星等)、清化热痰药
(贝母、桔梗等)、止咳平喘药(杏仁、枇杷叶等)。
6、温里药——附子、干姜、肉桂等。
7、祛湿药——风湿(独活、五加皮等)、利湿(茯苓、茵陈等)、化湿
(藿香、苍术等)。
8、理气药——陈皮、青皮等。
9、理血药——活血化瘀(川芎、丹参等)、止血药(三七、白及等)。
10、收涩药——涩肠止泻(诃子、乌梅、五倍子等)、敛汗涩精(五味子、牡蛎等)。
11、补虚药——补气(党参、黄芪、甘草等)、补血(当归、阿胶等)、助阳(肉苁蓉、淫羊藿等)、滋阴(麦冬、百合等)。
12、平肝药——平肝明目(石决明、决明子等)、平肝息风(天麻、全蝎等)。
13、外用药——硫磺、石灰等。
(六)治病法则———辩证论(施)治。
1、四诊——望、闻、问、切;
2、辩证——八纲辩证(表-里、寒-热、虚-实、阴-阳)、脏腑辩证、卫气营血辩证、 津液辩证、六经辩证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;太阴、少阴、厥阴);
八纲辩证——治法。阴阳、表里、寒热、虚实四类病证;
脏腑辩证——病位。心与小肠病证、肝与胆病证、脾与胃病证、肺与大肠病证、肾与膀胱病证五类病证。
卫气营血辩证——动力功能。卫分、气分、营分、血分四种病证。
津液辩证——体液(水)辩证。
六经辩证——病情。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六种病证。
3、施治——方剂和针灸。
内治——八法即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。使用方剂。原则:如热则寒之,虚则补之等等。
组方:君、臣、佐、使;通过辩证施治达阴阳平衡,疾病治愈。
外治——针灸、贴敷等。
(七)中医治病理念——强调“治未病”。
上医——治未病;中医——治欲病;下医——治已病。
阅读量:
3,578